English

社区新当家干得怎么样

2000-06-23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昕霞 通讯员 王昕 我有话说

第四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已在全北京市范围内展开,一大批在居委会主任这个岗位上辛勤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志将光荣“卸任”,面向社区公开招聘的社区事业干部也将在结束3个月的试用期后正式上岗。对于大多数老同志来说,居委会主任已不仅仅是个岗位,而是难以割舍的感情归宿。多少年来,无数老主任为了居民的安居乐业,任劳任怨、不辞辛苦、不计报酬,她们走家串户,调解居民家庭或居民间的纠纷,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,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,成为了群众的代言人和贴心人。随着社会的进步、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需求的日益增加,一些年龄大、文化低的老主任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,然而,真正要把这副重担交给新招聘来的年轻人,她们还真有点不放心——担心他们是奔钱来的;担心他们虽然有文化、有热情,却缺少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责任心,缺乏敬业精神;担心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强,缺少社会经验,万一碰上撒泼耍横的,不能忍辱负重。老主任们有着这诸多的“不放心”,居民们感到年轻人们“有点悬”,为此,记者对社区新当家们进行了追踪采访。

长期以来,街道办事处一直把居委会当成自己的一条腿,办事处安排什么工作,居委会就去做什么工作。龙坛街夕照寺西里新当选的主任们却不甘心只当好一条腿,而是打破原有的老框框,围绕办事处的工作重心,狠抓居民关心的热点、难点问题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。该居委会管辖内的托老所过去长期雇用外地人,老人的居室内异味扑鼻,还常常丢失钱物。新主任上任后更换了原班人马,招聘了5名下岗女工,并与她们签了用工协议书。如今,这5名下岗女工,每天把托老所打扫得窗明几净,科学安排老人的膳食,精心照料着入住的每位老人。凡是到过这里的居民都说,这才叫老有所养。希望在社区建设中“找到真实”的政法大学毕业生李家愉担任劲松社区农三居委会主任后,下基层、摸实情、办实事,使社区居民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“真实”。这个辖区地处城乡结合部,外来人口形成的“联合国”治安状况差,自行车等物品三天两头丢,逼得居民把自行车推到了床前。秩序的混乱导致了生活的不安定。李家愉走家串户,摸透情况后,与警方密切合作,建起停车场,立起治安亭,24小时值勤。闲杂人员,尤其是想在此“捞一把”的家伙再也混不进来了。有居民赋诗一首:“农三地处不平安,李子来了解忧烦,建立新的责任制,如今旧院换新颜。”小李则说,我要继续帮助居民树立新的观念。35岁的付惠荣出任管庄街道定西街居委会主任的过程极富戏剧性——她是从母亲邢梅芳手中接过了社区工作接力棒的。虽然,过去经常帮妈妈跑来跑去为居民办事,但刚开始显得信心不足——想超过干了30多年居委会工作的母亲实在不易。而邢大妈则对女儿很有信心,坚信有文化、年纪轻、热情高的小付一定会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还是那间办公室,还是那样简陋的办公条件,社区新当家们把科学管理引进来、把新的思维模式引进来、把为群众办实事当成首选的职责,居委会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,终于赢得了居民的一片掌声。

采访中,许多昔日的老主任们都感慨地说,过去,我们怎么干都拿那点钱,所以居民中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,我们向上级反映几次,解决不了也就搁下了,况且,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本来就不愿意到居委会工作,是抹不开面子硬拉进来的。现在就不同了,社区事业干部是凭真本事考进来的,3年一选举,是一份正经职业,如果干得不好,居民就不会买你的帐,你就有可能丢掉饭碗。把它当作一份事业和当成“补差”相比较,能是一个劲儿吗?现在看来,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,年轻人不仅有文化、脑子灵、点子多、办事效率高,而且责任心也比我们强,由他们来接班,我们一百个放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